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和**: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解题;

  3、疏通文句

  (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

  (1)、口译

  (2)、笔译

  (二)预习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具体步骤: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2、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写作背景简介: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3)基础积累: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赛(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萦(yíng)扪(mén)参(shēn)抚膺(yīng)峥嵘(zhēngróng)崔嵬(wéi)喧豗huī)砯(pīng)崖

  转(zhuàn)石万壑(hè)巉(chán)岩吮血(shǔnxuè)咨嗟(zījiē)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3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

  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3、师生探讨朗读:

  ⑴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⑵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⑶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⑷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⑸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⑹ “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⑺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四、鉴赏诗歌基调

  五、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六、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六、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板书设计】

  开 篇 主旨句一见:叹蜀道之高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照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叹蜀道之险

  三 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应

  结 尾  主旨句三见:叹蜀中战祸之烈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的**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检查预习作业。

  2.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3.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4.《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教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教师: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四)、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五)、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像。

  3.强烈的感情。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六)、课堂小结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七)、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难”难在何处。

  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三、教学方法

  多**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通诵读课文首句导入:“噫唏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诵读声中,你能感受到,这句诗的风格是哪一位大诗人的?李白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大半个**。那么,他笔下的家乡——古蜀国有怎样的胜景?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诗仙,走进四川……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1.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2.学生谈感受。(明确:从诗中能读出蜀道的山高水险,奇峻壮危;李白充沛,高昂的情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再次听音频,**:

  北宋欧阳修在《太白戏圣俞》中有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那么,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蜀道的?

  明确:

  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板书:高险)

  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板书:惊险)

  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板书:凶险)

  2.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指定学生答)

  明确:

  第一句:直抒胸臆,连续运用三个韵调**的叹词,表现诗人被蜀道之高而惊恐的心境,使人未见其高,先闻其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说明了蜀道长时间的闭塞。

  3.蜀道之高险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里的“鸟道”是“横绝峨眉巅”,可以看出山势之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一句中“冲”“回”字表现出蜀道之高险。(板书:蜀道的高峻)

  接着,通过“黄鹤”的“不得过”,“猿猱”的“愁攀援”,来侧面烘托出山势之高险。只能让人“仰胁息”而“坐长叹”。

  4.教师指定学生读第二部分,**:诗人通过什么写入蜀道的“难”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蜀道的“惊险”?

  明确:“悲鸟”“子规”的叫声,烘托出凄惨悲凉的气氛,让人“畏巉岩”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号”,一“啼”,一“愁”,将蜀道的“难”表现得更加具体。(板书:景物的凄惨、山水险恶)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1)

——高二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

  高二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1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 [**]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PPT展示)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 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 [**]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诗歌的特点

  (5)[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1)[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 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 描写了蜀道的险

  (3)[**] 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4)[活动] 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 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 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明确] 雄奇可怖(PPT展示)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么写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PPT展示)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 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民谣和李白的事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夸张 不同:想象 神话传说 侧面描写 虚写映称

  [小结] 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 奔放的激情 瑰丽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神奇的传说(PPT展示)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T展示)

  [**] 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 何时 不可 胡为 早

  [活动] 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PPT展示):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不久,得罪**,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PPT展示)

  [明确] 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者,谨防**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PPT展示)

  [小结] 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PPT展示)

  结束语:全体诵读,感受诗人的这幅心肠吧。

  高二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2

  这个单元学**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活页文选》**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高二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3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2)

——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汇总一篇

  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

  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3、师生探讨朗读:

  ⑴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⑵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⑶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⑷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⑸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⑹ 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⑺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四、鉴赏诗歌基调

  五、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六、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六、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板书设计】

  开 篇 主旨句一见:叹蜀道之高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照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叹蜀道之险

  三 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应

  结 尾 主旨句三见:叹蜀中战祸之烈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3)

——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一)份

  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1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4)

——高二《蜀道难》教学设计范文2份

  高二《蜀道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 解题

  1、 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的创作风格。

  三、 阅读课文

  1、 **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 疏通字词

  五、 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 攀越之难

  (nán) 安居之难

  六、 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2 、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 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 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高二《蜀道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

  (nán)安居之难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2、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5)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篇)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

  指导示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3、师生探讨朗读:

  ⑴ “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⑵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⑶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⑷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⑸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⑹ “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⑺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6)

——高二语文上册课文 蜀道难范本一份

  高二语文上册课文 蜀道难 1

  高二语文上册课文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同步练习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蜀道难》,属古乐府诗。题目即是古乐府旧题。乐府诗是不同于近体诗的一种诗。形式灵活,节奏多变化。

  2.作者李白,字 ,号 ,我国唐代杰出的浪漫**诗人,与杜甫并称“ ”,与李商隐合称“ ”。诗9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中。此诗约作于天宝初年,为李白第一次至长安时。

  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乎,疑问语气词,吗。

  B.开国何茫然 茫然,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

  D.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因为。

  4.比较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5.解释下列加粗词语,最后分析其特点。

  (1)青泥何盘盘

  (2)莲叶何田田

  (3)泰山岩岩

  (4)秋天漠漠向昏黑

  (5)枫叶荻花秋瑟瑟

  (6)水何澹澹

  (7)春日迟迟,桑何萋萋

  (8)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6.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 ”,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嘻 。“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

  B.“尔来四万八千岁”,是指蜀自开国以来已四万八千岁了,极赞其历史悠久。

  C.“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五丁开山”之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言五丁既开道之后,梯栈相连,始与秦通。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与井分别是秦与蜀分野,扪参历井,言环蜀之境,道路险难,所在皆然,令人胁敛屏气而息,惟有抚膺长叹而已。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7.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凋谢。

  B.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离开。

  C.砯崖转石万壑雷 转:转动。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嗟:叹惋之辞。

  8.对下列句中加粗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只。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比。

  C.其险也如此 其:加强语气,无义。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乎:助词,无义。

  9.下列解释,适合原意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君”实指唐明皇,非泛然而言,犹杜子美《北征》诗“恐君有遗失”及“君诚中兴主”之义。

  B.“畏途巉岩不可攀”,言忠臣义士虽欲从国君于难,道路险阻,不可以猝然攀附也。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申之,言其险之极,一言之不足,再言之也。

  D.“连峰去天不盈尺”至段末,尽言蜀道险难之状,疏远之臣若李白者,虽欲从君于难,又胡为而能来也?

  10.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呈现的画面描绘下来。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7)

——高二课文《劝学》教学设计合集1篇

  高二课文《劝学》教学设计 1

  1、从字词的角度说,要掌握12个生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的词义,积累4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故)的用法,掌握6个古汉语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2、从句式的角度说,要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略句、倒装句等。

  3、从内容上来说,要能概括每一段所论述的中心。

  4、从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要能够从文章的句式中分析它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5、从手法的赏析上来说,要能发现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如:设喻的妙用、对举的妙用、对比的运用等。

  6、从感受与体验来说,要能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要能把感悟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

  【教学设想】

  1、要加强朗读与背诵的训练力度,让课堂读起来。

  2、译读课文中,尽量调动学生自己的潜能,进行自讲活动,老师纠错评点。

  3、把分析与概括相结合,先概括各段的论述要点,这是由语言到思想,然后开始分析,让学生说作者的这个思想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是由思想到语言。

  4、对于手法的赏析,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5、对与感受与体验,这是联系生活,加强体验活动,把课文中所获的东西化进于自己的生活。

  基于以上的想法,教学活动的思路这样安排:铺垫──朗读──译读──内容──发现──感悟。

  【实施过程】

  一、铺垫

  1、由初中课文《孙权劝学》引入。今天同样来学一篇荀子的《劝学》。

  2、荀子乃何许人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朴素唯物**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朗读

  1、自读,把不认识的'字圈上,并查字典,或结合课下注释解决。

  2、齐读,后老师正音。(通过课件把要掌握的读音打出来,或板书于黑板让学生来注音。)

  3、**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三遍。

  4、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

  三、译读

  1、自读自译。自己对照注释,自己一句一句讲其大意。

  2、同桌对译。一个读原文,一个说译文,两个人相互补充。

  3、点一生译。老师针对其译的情况进行纠错或补充。(老师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教学标高的第一条中关于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内容渗透进去。)

  4、附全文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四、内容

  1、你认为本文是围绕哪一句话说的?

  学不可以已也──中心论点,其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2、本文的第二、三、四段各自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表达后形成如下板书:

  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3、这是一篇富于雄辩,讲求推理的先秦议论文,每一个道理的得出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下面咱们就来培养一下自己的分析能力。看荀子论述的三个问题的结论各自是怎样得出来的。分组进行,三个小组的分析论说题为:

  ⑴ 为什么说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⑵ 为什么说学习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⑶ 为什么说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不要专心致志?

  4、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活动,老师精要点拨,要让学生从各段中各自获得:

  ⑴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柔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同样的道理,人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只有综示“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才能达到。

  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的四种常见情况来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之所以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并非人本身的条件有什么不同,而是善于借助于外物。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天赋本性也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⑶ 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在于“积”,那么,人如果能积善成德,也就会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接着反面设喻,说明“积”与“不积”效果不同,那么人掌握知识、培养品德,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舍”与“不舍”的角度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的道理;人们学习,如果一暴十寒,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用蚯蚓的“用心一”与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五、发现

  1、师述:本文的语言极富特色,它大量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明非常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那么,你能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本文中的比喻的特点呢?

  2、学生**发表见解,后老师让学生明确:

  ⑴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⑵ 设喻方式多样:

  ① 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 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 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⑶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 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 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 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六、感悟

  1、师述: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对学习都有了新的体会,那么在这节课结束之时,请同学们用几句话来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所得到的收获。每位同学要说出自己体会最深切的内容,可以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结合我们个人的学习实际谈,我们每个同学的收获与发现都要力求有不同的角度,每个同学的表达要不同。

  2、学生**表达,老师评点。学生表达完之后,老师小结。

  一个人人生的成功有时并不取决于智力因素,先天出生时除了弱智的人外,我们每个人在智力上都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后天却出现了千差万别呢?后天的学习使然。方仲永本是一个神童,但是他没有接受后天的学习,不也“泯然众人矣”吗?荀况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奋发向上,努力向上,走进我们的学习,参与学习,到热爱学习,为自己的人生奠基。

  七、作业

  1、第一课时后,安排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一。

  2、第二课时后,当堂完成练**与练习三。

  3、小作文:

  《学不可以已》,要求用自己的话谈谈:为什么不能停止学习。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8)

——蜀道难教学设计实用10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点拨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诵读感知风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学生诵读

  3[**]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一、朗读诗歌第一要注意节奏:划分节奏,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或按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语速: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者表达兴奋、激动情绪时语速应快。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诗句,诵读品味)

  三、品读诗歌情感(语言的节奏属于诗歌的外在结构,诗歌还有内在结构,就是诗歌的情感,情感的变化才使诗歌读来抑扬顿挫)

  1、找出这首诗中反复咏叹的诗句,集体朗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

  [明确]一叹高 (学生找出表现高的句子分析)

  [参考]: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的色彩;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诗歌的特点。

  [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的激情。

  二叹险(学生找出表现险的句子分析)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三叹乱(学生找出表现乱的句子分析)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 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小结] 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的表现手法

  四、探究: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学生分组讨论)

  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除了劝友人,品读诗歌,探究作者深层的写作意图

  前两叹是自然环境,后一叹是社会环境

  警告当时的**者,谨防**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狂傲的、用生命来追求**与洒脱的诗仙,却在诗歌的最后发出忧心社稷的沉重叹息,尽显伟大诗人的高尚灵魂和不朽的诗风。

  让我们再次朗诵诗歌,体会伟大诗仙的不朽之作。

  蜀道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

  5 [**]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 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 [**]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明确]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诗歌的特点。

  (5)[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1)[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 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 描写了蜀道的险

  (3)[**] 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f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f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4)[活动] 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 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 ……**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 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明确] 雄奇可怖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么写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 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民谣和李白的事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夸张 不同:想象 神话传说 侧面描写 虚写映称

  [小结] 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 奔放的激情 瑰丽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神奇的传说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 何时 不可 胡为 早

  [活动] 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五、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不久,得罪**,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

  [明确] 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者,谨防**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小结] 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

  《蜀道难》原文

  噫,吁�剑�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译文

  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晚上要警惕长蛇的**。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蜀道难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2、结合创作背景,探讨诗歌的创作目的;

  3、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手法与内容转换;

  2、想象夸张。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课文的关键“难”?

  2、如何赏析文章想象之“奇”?

  【教学设想】

  1、大声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预先播放记录片《唐之韵》第一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辅助**】

  PPT、音频、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摧残的太白金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却当属《蜀道难》,杜甫因此诗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读书山中后,游历天下时。(书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俱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二、朗读:

  这首令李白誉满长安的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让我们细听朗读带,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与节奏。(听朗读)

  这首诗与我们以往学过的唐代律诗、绝句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一首乐府古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不过是在旧的诗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创造,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驰骋才华,翻出新意来。

  李白的这首诗显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读来与近体诗整饬的韵味又有不同,因为句式不整齐,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却又不显得零碎,自有一根线在其中穿引,别有一番滋味。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行云流水、一气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生自己放声摹读、感受)

  (请学生师范朗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强调语气)

  三、鉴赏: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旨句。文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稍做分析。(请学生抓关键语句试加分析)

  板书:

  来历-开路难

  高危-行路难 (夸张、神话传说、反衬、摹写神态动作)

  险恶-行路难 (由静及动)

  战烈-安居难

  (分段落限时速记)

  四、分析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歌“奇之又奇”在于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从多层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动人,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参考: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激情,可谓是“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这对我们的创作当有所启迪。(再次朗诵)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担忧入蜀的友人,有人说是担忧国事,也有人说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展示蜀道图片),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一篇白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六、作业:

  抄写课下注释,完成《名师一号》。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如若能讲解得有声有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在讲授课文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因为准备充分,所以我的教态较为自然大方,信心十足,语言也清晰流畅。在讲解诗歌单元时,我有意识地把它与文言文单元区别**,注意到不拘于字词的释义,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很明晰,难度适中。

  但是还存在明显的缺点。我在介绍李白诗句导出诗风时比较成功,让学生畅所欲言,可是在讲解主体部分时,我看似在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得出我所想要的结论,只是为了形成一个规整的板书,这点应当格外注意。以后我教学中,我会用心随堂,根据学生的讲解来形成提纲,正确的答案虽然用词不同也应写入板书,增强他们的自信,而不正确的,让学生们自己来谈理解,来加以纠正。

  在讲解艺术手法的时候,我只是枯燥地讲解本诗运用了些什么手法,学生理解不到位。我应该给学生列出具体的诗句,让他们根据诗文自然而然地推导而出,千万不要脱离课文空讲空授。

  因此,我应当在上课之前,备课之时,先备学生学情。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方案,而非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一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出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更快。

  蜀道难教学设计 4

  设计思想:

  1、治学方法的指导、治学精神的培养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所学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3、教学结构采用板块式,写、辨、删、改、读、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一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识记诗中几个难写的生字:嚱巉豗砯

  2、通过材料辨析,学习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大胆想象,小心求证。

  3、运用施蜇存的“剥皮抽筋法”理解诗歌的主旨;改写诗歌,体会李白诗歌雄奇飘逸、光怪陆离的浪漫**特色。

  4、学习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5、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根据学生程度,安排1-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写——识记难字

  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偶像吗?

  他叫莫砺锋,曾经当过农民,作过临时工,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学术兼职有**韵文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同学们想知道莫先生的老师是谁吗?

  他就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程千帆教授,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大师级的人物。

  同学们想知道程千帆教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吗?

  莫砺锋教授回忆说,“程千帆先生别要注意科学研究中基本操作的训练。例如:应当把研究生论文当中出现了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语法不通的句子以及引用别人的论点而不加说明的情况等,看作是自己的失职。因为这些情况的出现,正反映了自己*日对他们要求不高。训练不够,也就是对他们爱护不够。”

  语文学习伴随着我们一生,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识字,识字量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的重要尺度,大家任何时候也不应忽视它。请同学们画出课文里你认为比较难写的字,把它们认真的写一写,记住它们。

  【听写】

  嚱巉豗砯

  二、辨——学会研究

  关于《蜀道难》的主旨主要有四种说法:

  ①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②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挟制;

  ③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④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1、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四孟棨的《本事诗》判断第二种说法是否正确?

  从材料中可以知道,这首诗作于李白进长安时,而玄宗入蜀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所以第二种说法不正确。

  2、追问:假如孟棨记录的事情不可靠呢?

  教师解释: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

  板书:大胆的想象,小心的求证——胡适

  3、学生**判断第一种说法。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4、教师小结:

  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三、删——理解主旨

  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词研究专家华东师大施蜇存教授有一种名字听起来有些恐怖,却简单有效的方法——“剥皮抽筋法”,即找出诗歌的主干句子,把那些光怪陆离,神豪气壮的装饰删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问:《蜀道难》的主旨是什么?

  为友人送行,劝其不要入蜀。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论证了这一观点,为学界基本认同。

  四、改——体会表达

  老师把这首改写了一下,请大家对照李白的原诗加以点评。

  蜀道难于上青天,

  山高路陡愁攀缘,

  更有藩镇如虎蛇,

  问君何苦去涉险?

  点拨重点:

  1、语言形式

  ①此诗感情如大河奔涌,不可遏止,惟有采用杂言诗,方能淋漓痛快地抒发出诗人那奔腾恣肆的情感。②此诗竖排恰似群峰错落,连绵逶迤,给读者以视觉壮美的审美愉悦。

  2、浪漫色彩

  诗人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五、读——读出理解

  朗诵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表达出来。每位同学选择一两句,设计朗诵技巧,并解释这样设计的理由。

  1、学生自主设计

  2、师生交流

  朗读指导: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是惊叹语,面对险峻的大山,让人不由得发出惊叹,因此这三个字要读出惊叹的语气。“危乎高哉”是并列结构,“高”“危”读重音,“乎”“哉”声音延长。“蜀道之难”中“难”字读重音,“上青天”语调上扬。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里回忆古蜀国的历史,语速要慢,读出历史的苍茫感。“地崩山摧壮士死”,“崩”“摧”“死”读重音,咬字要重,声音加强,读出惊心动魄的悲壮感。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几句写山高路险,蜀道难行,“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不”“愁”“何盘盘”“百步九折”读重音。“上有”“下有”稍作停顿。“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此句写在高山行路的紧张,语调紧张,读出现场的紧迫感。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要读出关切的语气。“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意境凄清悲凉,朗诵时“悲”“号”“啼”“愁”读重音,“愁”声音延长,由强到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感情深沉,语带悲哀,因此,“凋朱颜”要读得一字一顿。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此处写蜀道的险恶环境,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朗诵时,速度要不断加快,声音由弱到强。“其险也如此”,朗诵的速度放慢。“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暗含“何苦而来”之意,应用降调来读。

  6.“剑阁峥嵘而崔嵬……**如麻。”

  此处极力渲染蜀地社会环境的险恶,藩镇割据,战祸惨烈,生命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文字充斥浓重的**味。朗诵时语速要不断加快,“**”稍作停顿,“如麻”读重音。

  7.“锦城虽云乐……侧身西望长咨嗟。”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要读出规劝的语气,“早还家”读重音。“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六、背——强化记忆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复习它,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用大家的实践来验证吴老师的“重大发现”——滥竽充数效应。

  1、给学生2分钟**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2-3次)

  4、抽查背诵(注意多给学生以鼓励)

  七、学法总结

  1、写——识记难字

  2、辨——学会研究

  3、删——理解主旨

  4、改——体会表达

  5、读——读出理解

  6、背——强化记忆

  八、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一]

  天马歌

  李白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腾昆仑,历四极,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哺秣越,神行电迈聂慌惚。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天马奔,恋君轩,

  駷跃惊矫浮云翻。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畏日晚。

  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

  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课外阅读[二]

  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备课资料: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

  2、阎绍典《赏析》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蜀道难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

  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3、师生探讨朗读:

  ⑴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⑵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⑶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⑷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⑸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⑹ “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⑺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四、鉴赏诗歌基调

  五、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六、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激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六、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板书设计】

  开 篇 主旨句一见:叹蜀道之高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照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叹蜀道之险

  三 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应

  结 尾 主旨句三见:叹蜀中战祸之烈

  蜀道难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引入蜀道:激发诵读兴趣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质疑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齐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句子概括。

  明确:“难”或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

  明确:“噫吁嚱”“长叹”“嗟”“长咨嗟”。

  2、诵读指导。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长叹”“嗟”“长咨嗟”之情?

  (1)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具体而言,即:

  ①能突出蜀道之山高、山危、人险的动词(谓语)、形容词(定语)应重读。

  ②反复出现的语句应重读。

  ③突出蜀道高峻雄奇的诗句应略快,高昂些;突出蜀道荒凉惨烈的诗句节奏略慢,声音低沉些。

  (2)本诗主旨句的诵读。

  本诗的主旨句三次出现,有力表达出作者对“蜀道难”的感叹,诵读时要读出各自的韵味。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神话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嚱”三个惊叹词重叠,更加重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此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要读得慢而伤感,要低调。)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句感叹蜀道的“凶险”。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

  3、尝试背诵。

  《蜀道难》全诗294字,如何快速背诵,而又不易遗忘?这里介绍一种方法——梳理思路记忆法。这种方法表现为:化整为零,边思考边诵读。

  梳理思路,实际上就是找行文方向与写作层次,变诗人的诗为自己头脑中的框架与路线。

  全诗三段。

  第一段,按思路,将其划分为四个板块来记忆。第一个板块总起,第二到四个板块写蜀道来历。

  第一个板块应题,可读记如下诗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重点强化“危(高)”和“难”字。

  第二个板块本应该正面描写蜀道难,但李白却化用历史传说,言秦、蜀不相往来。可读记如下诗句: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重点消化“何(多么)”“茫然(一无所知的样子)”“尔(那)”。

  第三个板块,诗歌拉回现实,并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天梯石栈相钩连”,写出了山势之高峻,蜀道之惊险,这种险途,谁敢通过?

  第四个板块,可从观察角度与写法层面来引导学生记忆: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板块,前两句是“面”,后两句是“点”,“六龙回日”和“扪参历井”句是想像,而“黄鹤”“猿猱”句是映衬。

  第二段分为三个板块来记忆。

  第一个板块,先设问作答,然后用鸟渲染愁情: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一个板块强化两个词,一是“畏途”,一是“愁”。

  第二个板块,是主旨句复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三个板块,先进行视觉描写,再进行听觉描写,进一步写蜀道之难,并劝诫人们别来蜀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第三段,可分两个板块识记。

  第一个板块是重笔描写剑阁险要: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这一个板块要注意记表现剑阁特点的词语,要注意“猛虎”“长蛇”的双关义。

  第二个板块,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诗人二度劝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课文的翻译: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晚上要警惕长蛇的**。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第二课时

  一、品味蜀道——明象析言探法

  (一)品读典型意象,揣摩蜀道“难”在哪里。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的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蜀道“难”在哪里?

  1、指名三位学生分别从课文1—3节找出蜀道的典型意象。

  明确:“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悲鸟”“子规”“连峰”“枯松”“瀑流”“剑阁”。

  2、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典型意象入诗?

  明确:这些意象能够表现出蜀道的“难”。

  3、结合诗中的意象,说说蜀道“难”在哪里?

  (1)难在“山高”。明确:通过直接感叹、自古不通、六龙回日、猿鹤难度、攀援体验极写山高。

  (2)难在“势险”。明确:通过直叹其险、水急、岩峭、鸟悲、松挂、人慌,多方烘托,极写其势之险。

  (3)难在“人凶”。明确:通过地险、人凶、战烈极写蜀道人事之险。

  (二)细读精彩诗句,赏析“言外之趣”。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蜀道之“难”?为什么?

  示例:(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故事,使我们仿佛听到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极富浪漫**的色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用“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上下对举的表达方式说明蜀道难行,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不仅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正面写山高(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的迂回,地势的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6)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诗人实写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全景式的惊险场景,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3、教师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三)研读神奇笔法,探寻艺术魅力。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评论这首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作者运用了怎样的神奇笔法来描摹蜀道之“难”?又是如何让笔底惊雷乍起的呢?

  示例:

  (1)想象丰富。思接千载,神骛八极,从辽阔的时空着手,想到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等神话传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2)夸张大胆。用“四万八千岁”写出隔绝历史之久;用“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写出蜀道山岭之高;用“百步九折”写青泥岭之盘旋曲折;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麻”写出蜀地之凶险。

  (3)侧面烘托。用“鹤猿愁度”“冲波逆折”“枯松倒挂”来烘托蜀道之险峻;用“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烘托蜀道之荒凉凄清;用“仰胁息”“抚膺坐长叹”“侧身西望长咨嗟”等切身感受来烘托蜀道峻险。

  (4)拟人生情。用“猿愁”“鸟悲”“瀑喧”,沟通了人与自然万物,对蜀道之险形成同感。

  (5)反复咏叹。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不仅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基调和旋律,而且有力地强化了诗歌感情。三次重复每一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情感的又一次深化。开篇处咏叹主旨句,是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一声长叹,直逼主题,直抒胸臆,同时也为下文描写蜀山的高危张本。诗的中间再次咏叹主旨句,有勾连前后的作用,既绾结前一层“蜀道高危骇人,凄凉万状”,又开启下一层“蜀道极其险恶,易守难攻”。结尾第三次咏叹主旨句,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既将“蜀道之难”的主题概括无余,又借助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留下深长意味。

  4、教师小结。李白通过大胆联想、极度夸张、反复烘托、生动拟人,反复咏叹,把“蜀道难”具体化了,使之可见、可闻、可触。蜀道高险,几不可攀,但终究有路可通;诗仙之韵,几不可及,也终有“章”可循。

  二、悟得蜀道——美读达意通情

  (一)老师提出探究性问题。

  《蜀道难》的寓意及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宋诗醇》中说“盖其诗笔势奇崛,词旨隐跃,往往求之不得”。**性的说法有:

  1、诗人描写了这个险象环生的蜀道,本身就有寄寓。暗示社会的风云变幻,险象丛生。

  2、第二节中作者来到蜀道时的感触: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就有寄寓。暗示自己当时失落、悲观的心情。

  3、“问君西游何时还”“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暗示自己对长安官场的恐惧,既想入仕,以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担心官场险恶,不能功成身退,充满了矛盾。

  (一)全班分小组**、辩论。(观点相同的为一组)

  第一小组提出的观点:《蜀道难》的寓意是“仕途坎坷”。

  理由:李白像**绝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做着兼济天下的美梦,但他又和一般文人不一样,他不希望走“科举”道路,而是经人举荐由布衣而一跃成为卿相。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才高八斗的他又来到长安,不但没人举荐他,生活也陷入了困顿,还结交了一帮小混混,被人家揍了一顿,粉碎了他“*步青云”的**美梦,这时他才明白“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心怀未酬之志离开了长安。

  第二小组提出的观点:蜀道难行,不如归去。

  理由:从文本来看,作者的思想是层层推进的:蜀道险——蜀道难行——不如归去。纵观全诗,蜀道难行之意贯穿首尾:无路时,不可行;有路处,亦难行。

  首先,山势高峻,路途曲折,不可行。

  其次,古木森森,鸟鸣凄凄,乱人心志,不可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失伴的枭鸟在古木间悲号,啼血的杜鹃在夜月下哀鸣,草木含悲,万壑生愁,风云变色,百兽震惶。人处其间,尚未迈步,然前行之志已顿失矣!

  第三,山鸣谷应,万壑震响,夺人魂魄,不可行。“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急流相汇,战鼓隆隆;瀑击岩壁,雷鸣阵阵;碎石翻滚,万壑震响。人行道中,恍如面临千军万马,两股战战,几难行矣!

  最后,战乱发生,其祸烈烈,尤不可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猛虎磨牙,长蛇吐信;阴风荡谷,鬼鸣啾啾。贪生怕死乃人之本性,当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时,趋利避害便会成为人的必然行动。对行者而言,萌生归意则是非常自然的了。

  (五)老师小结。

  对探究性的问题,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语)。

  五、活写“蜀道”:赏诗写诗表情、为诗人拟颁奖辞。

  示例:你从月光下走来,你轻挥衣袖,洒下一片浪漫情怀;你从蜀道上走来,你微微昂头,留下一身豪放气概;你从唐诗中走来,你挥洒文墨,记下一个鼎盛时代。

  你名中带“白”,的确,正如一张白纸,才可尽情在上面描绘出天马行空的想象,才可尽兴在上面挥写出任何豪迈、磅礴的气势,才可温柔地倾诉出那一片浪漫心境。

  一身傲气,惊世才华,是你;一派洒脱,写遍情怀,是你!

  蜀道难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2、结合创作背景,探讨诗歌的创作目的;

  3、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手法与内容转换;

  2、想象夸张。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课文的关键“难”?

  2、如何赏析文章想象之“奇”?

  【教学设想】

  1、大声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预先播放记录片《唐之韵》第一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辅助**】

  PPT、音频、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摧残的太白金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却当属《蜀道难》,杜甫因此诗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读书山中后,游历天下时。(书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俱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二、朗读:

  这首令李白誉满长安的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让我们细听朗读带,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与节奏。(听朗读)

  这首诗与我们以往学过的唐代律诗、绝句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一首乐府古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不过是在旧的诗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创造,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驰骋才华,翻出新意来。

  李白的这首诗显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读来与近体诗整饬的韵味又有不同,因为句式不整齐,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却又不显得零碎,自有一根线在其中穿引,别有一番滋味。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行云流水、一气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生自己放声摹读、感受)

  (请学生师范朗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强调语气)

  三、鉴赏: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旨句。文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稍做分析。(请学生抓关键语句试加分析)

  板书:

  来历-开路难

  高危-行路难 (夸张、神话传说、反衬、摹写神态动作)

  险恶-行路难 (由静及动)

  战烈-安居难

  (分段落限时速记)

  四、分析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歌“奇之又奇”在于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从多层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动人,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参考: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激情,可谓是“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这对我们的创作当有所启迪。(再次朗诵)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担忧入蜀的友人,有人说是担忧国事,也有人说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展示蜀道图片),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一篇白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六、作业:

  抄写课下注释,完成《名师一号》。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如若能讲解得有声有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在讲授课文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因为准备充分,所以我的教态较为自然大方,信心十足,语言也清晰流畅。在讲解诗歌单元时,我有意识地把它与文言文单元区别**,注意到不拘于字词的释义,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很明晰,难度适中。

  但是还存在明显的缺点。我在介绍李白诗句导出诗风时比较成功,让学生畅所欲言,可是在讲解主体部分时,我看似在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得出我所想要的结论,只是为了形成一个规整的板书,这点应当格外注意。以后我教学中,我会用心随堂,根据学生的讲解来形成提纲,正确的答案虽然用词不同也应写入板书,增强他们的自信,而不正确的,让学生们自己来谈理解,来加以纠正。

  在讲解艺术手法的时候,我只是枯燥地讲解本诗运用了些什么手法,学生理解不到位。我应该给学生列出具体的诗句,让他们根据诗文自然而然地推导而出,千万不要脱离课文空讲空授。

  因此,我应当在上课之前,备课之时,先备学生学情。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方案,而非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一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出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更快。

  蜀道难教学设计 8

  教学的问题:

  1.李白和李白的诗歌。

  2.在诵读中感悟体验李白的情思。

  3.品味语言,感受李白雄奇的诗风。

  4.在比较中鉴赏《蜀道难》的艺术风格。

  学习时间:两课时(90分钟)

  准备材料:多**课件、大白纸、彩笔、胶带。

  课前准备: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并能熟练背诵,收集与李白有关的故事并能生动的讲述。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诗坛争霸

  目标:创设情境,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

  时间:15分钟

  活动过程:

  1.多**投影

  2.(画面:(李白和蜀道的合成图片,文字:走近李白走进《蜀道难》走向唐诗的颠峰)

  3.将学生每6人一组分开,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背诵的诗歌和讲述李白的故事,做好“争霸”准备。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其中两名分别参加“背诵接龙”和“故事大赛”,另一名作评委。

  4.背诵接龙

  投影比赛的要求:参赛的同学以接龙的形式背诵李白的诗歌,背不上来的同学可以说“过”,背诵错误较明显的不计数,接龙数最多的组为擂主。

  5.讲故事比赛:

  投影比赛规则:每组讲述一则李白的故事,每人不可超过2分钟,得分标准如下表:

  分类内容准确充实语言流畅简洁表演性强有文采

  分值3分3分2分2分

  各组**演完毕,由评委打分,评出做擂主的小组。然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蜀道难》写作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投影内容: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背景。

  问题:《蜀道难》究竟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呢?

  活动二:朗朗上口

  目标:诵读课文,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思

  时间:30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读不通的句子。

  2.每四人一组讨论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读两句,检验初读效果。

  4.多**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把握节奏,体验作品的感情基调。

  5.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诗歌朗读技巧的处理。

  出示投影:课文朗读技巧的处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2)韵脚的变化;

  (3)句式长短的变化;

  (4)回环复沓的诗句。

  6.以组为单位汇报朗诵。

  7.师生点评。

  第二课时

  活动三:诗海淘宝

  目标:品味诗句,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刻含义

  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时间:20分钟

  活动过程:

  1.出示投影,介绍李白诗歌的特色: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诗风豪放、雄奇、飘逸,浓厚的自我表现的色彩,抒情直率奔放,想象奇特大胆。——《**文学史》(马秋高主编,中卷)

  2.撒网采珠,以6人组为单位“诗海淘宝”,先在大白纸上画上五个大珍珠:

  (1)红珍珠:一唱三叹的诗句;

  (2)绿珍珠:想象奇特的诗句;

  (3)黄珍珠:夸张渲染的诗句;

  (4)蓝珍珠:气势充沛的诗句;

  (5)黑珍珠:感情奔放的诗句。要求各小组分别用红、绿、黄、蓝、黑彩笔书写上述诗句,允许有交叉。

  3.各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互相比较,教师点拨评价。

  4.要求学生将采集的“珍珠”收藏在摘录本上。

  活动四:慧眼识珠:比较鉴赏

  目标:在比较中鉴赏诗歌的语言、主题、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的特色

  活动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时间:25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以六人组为单位讨论《蜀道难》与《将进酒》在语言、主题、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的异同。(以上五方面任选其一)

  2.出示投影:《将进酒》

  3.教师巡回指导选题,以免上述四方面讨论的问题出现空缺,并在学生有困难时及时提供指导。

  4.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评价。

  5.学生**背诵《蜀道难》和《将进酒》。

  蜀道难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一、了解李白的生*、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二、体会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美丽的诗歌语言及其深刻的含义。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最伟大的浪漫**作品,其作品内容含量之大、艺术特色之奇妙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无论对其创作目的的认识,还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使历代评论者仁者见仁,众说不一。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应该要求学生对作品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拿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切实达到提高**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课前预习(自学: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疏通诗歌大意,提出问题)→课上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课下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并提自己新的见解)→课上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提出,全班学生发言谈看法,最后解决问题)→课下总结归纳,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写评论或感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作品的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上内容分四个小组准备,每小组只准备一个问题,要全面、准确,每个问题由各小组出一名**准备课上汇报。)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读全诗,熟读全诗,以备课上教师叫起朗读。

  3.弄清全文主要内容及感情脉络的发展,准备复述(全班每个学生都准备)。

  4.每个人把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在课前由课****收齐交给教师,以供教师备课和课上讨论使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诵读全诗,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脉络。

  3.熟悉全诗,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蜀道难》是李白最杰出的浪漫**诗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内容丰富、艺术特色多样的特点。因此,学习这样的作品,我们要**思想,不受前人成说的束缚和制约,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根据课前布置,由四个小组的**分别介绍作者的生*、作品创作风格、本诗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有条件的学校,课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关内容制成投影卡片、电脑幻灯片或打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有关内容见“方案一”。)

  2.让一名学生复述全诗主要内容,并请至少两名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明确:

  本诗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艰险,而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浓烈情感见长。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第二段,以奇峻荒凉的景色之令人悚惧写蜀道之险;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间,表现对蜀中可能出现**割据的隐忧,仍然不离“难”、“险”。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朗读。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每个学生朗读以后,请全班学生指出其朗读过程中的字音和音节的错误,教师应及时订正。

  三、分组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内容):一种是,教师把收集上来的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系统整理归纳后,编上号,如果问题特别多就分散到几个小组;如果问题少,就全部发给每个小组。另一种是,教师不把收集上来的`问题分给各小组讨论,而只让每个小组讨论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活动方式:

  学生:

  首先分成活动小组(小组的多少、大小应视班内人数或其他具体情况而定),每个小组应该有一名负责人,负责召集、**活动并负责做好记录,待下节课全班交流时发言(或给答案,或**题),其他同学应对每一个问题(或老师分给的题目,或本组同学提的)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讨论的问题,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个字的读音、解释,大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师:

  要密切注意每个小组讨论的进程,掌握讨论的时间,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组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朗读练习。

  二、重点鉴赏诗的主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重要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我们经过课下大量地查阅资料和上一节课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对《蜀道难》这首诗一定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过也一定还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来个全班讨论,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读背诵。

  1.**个别学生,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全班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讨论、交流。

  根据上节课分组讨论的情况,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要相应变化,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每小组的**按照老师分给的题号逐一向全班同学汇报(说出答案或提出问题)。

  二是全班每个学生不必拘于顺序和形式,随便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对问题的看法。

  活动方式:

  学生:

  按顺序或随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问题,或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后,全班其他学生可以随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对),并认真做好笔记。

  教师:

  首先要**好学生讨论、交流,注意随时调节讨论、交流的气氛,对所有问题要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或较为明确的说法。有些问题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别是一些语句含义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要给学生讲解明白,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对答案不必要求整齐划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内容。

  2.就课上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写一篇研究性报告,不得少于700字,下节课课上交流。

  参考题:

  1.《蜀道难》一诗的文体特色。

  2.探索李白写作《蜀道难》一诗的背景及目的。

  3.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诗风。

  4.李白诗风与杜甫诗风比较谈。

  5.诗中有几处用典,作用是什么?

  6.开头连用三个叹词,其用意何在?

  7.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8.主旨句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9.全诗的夸张。

  10.全诗感情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11.本诗哪些情节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

  12.李白的**预见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充分认识《蜀道难》思想内容的精深、艺术特色的绝妙。

  二、继续品味《蜀道难》语言的华丽,体会作者胸怀的博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他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缺点,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对这一历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检查全文背诵。

  (检查方法如前)

  三、**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组交流,选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谁愿发言谁说。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交流。

  教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交流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出。

  四、布置作业。

  蜀道难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

  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3、师生探讨朗读:

  ⑴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⑵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⑶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⑷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⑸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⑹ “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⑺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四、鉴赏诗歌基调

  五、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六、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激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六、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板书设计】

  开 篇 主旨句一见:叹蜀道之高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照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叹蜀道之险

  三 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应

  结 尾 主旨句三见:叹蜀中战祸之烈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9)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实用5篇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2、结合创作背景,探讨诗歌的'创作目的;

  3、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手法与内容转换;

  2、想象夸张。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课文的关键“难”?

  2、如何赏析文章想象之“奇”?

  【教学设想】

  1、大声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预先播放记录片《唐之韵》第一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辅助**】

  PPT、音频、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摧残的太白金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却当属《蜀道难》,杜甫因此诗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读书山中后,游历天下时。(书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俱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二、朗读:

  这首令李白誉满长安的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让我们细听朗读带,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与节奏。(听朗读)

  这首诗与我们以往学过的唐代律诗、绝句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一首乐府古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不过是在旧的诗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创造,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驰骋才华,翻出新意来。

  李白的这首诗显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读来与近体诗整饬的韵味又有不同,因为句式不整齐,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却又不显得零碎,自有一根线在其中穿引,别有一番滋味。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行云流水、一气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生自己放声摹读、感受)

  (请学生师范朗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强调语气)

  三、鉴赏: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旨句。文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稍做分析。(请学生抓关键语句试加分析)

  板书:

  来历-开路难

  高危-行路难 (夸张、神话传说、反衬、摹写神态动作)

  险恶-行路难 (由静及动)

  战烈-安居难

  (分段落限时速记)

  四、分析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歌“奇之又奇”在于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从多层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动人,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参考: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激情,可谓是“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这对我们的创作当有所启迪。(再次朗诵)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担忧入蜀的友人,有人说是担忧国事,也有人说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展示蜀道图片),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一篇白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六、作业:

  抄写课下注释,完成《名师一号》。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如若能讲解得有声有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在讲授课文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因为准备充分,所以我的教态较为自然大方,信心十足,语言也清晰流畅。在讲解诗歌单元时,我有意识地把它与文言文单元区别**,注意到不拘于字词的释义,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很明晰,难度适中。

  但是还存在明显的缺点。我在介绍李白诗句导出诗风时比较成功,让学生畅所欲言,可是在讲解主体部分时,我看似在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得出我所想要的结论,只是为了形成一个规整的板书,这点应当格外注意。以后我教学中,我会用心随堂,根据学生的讲解来形成提纲,正确的答案虽然用词不同也应写入板书,增强他们的自信,而不正确的,让学生们自己来谈理解,来加以纠正。

  在讲解艺术手法的时候,我只是枯燥地讲解本诗运用了些什么手法,学生理解不到位。我应该给学生列出具体的诗句,让他们根据诗文自然而然地推导而出,千万不要脱离课文空讲空授。

  因此,我应当在上课之前,备课之时,先备学生学情。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方案,而非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一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出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更快。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

  2、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3、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赏读、美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唐之韵》中关于李白身世的片段,教师导入:

  李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美读欣赏,入境。

  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让我们先来听一听千年前的古人面对大自然发出的咏叹。(播放配乐朗诵带)

  三、初读感知,明意。

  诗非读不能明其意也,请同学们放松地、纵情地朗读全诗,读准音读,理解内容。

  1、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释疑。

  2、师生共同探知文章内容及结构。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四、品读鉴赏,悟情。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那就让我们在诵读中深入诗情,参悟画意,。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知节奏及感情。

  2、师生共同探讨读法,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诵读指导: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具体而言,即:

  (1)明语气而悟其情,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骤马下坡,势不可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似闲庭信步,舒缓*和;“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惊呼发忧;“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犹大堂惊木,声惊语寒;“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谆谆叮咛。

  (2)明节奏而悟其韵,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明重音而悟其意,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名词重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韵脚重读;“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听此凋朱颜!”“砯崖转石万壑雷”“侧身西望长咨嗟!”,活用词重读。

  五、研读探讨

  1、清人沈德潜评论它“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这主要是指回旋起伏的章法和雄伟奇丽的气象,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

  (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的激情。

  (4)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2、关于《蜀道难》的“兴寄义归”,历来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宋诗醇》中说“盖其诗笔势奇崛,词旨隐跃,往往求之不得”。课前已将“寓意诸说”印发给了大家,同学们比较之后,倾向于哪种说法呢?

  (学生**发言,能自圆其说即可)

  六、美读整合

  1、指名三学生伴随音乐朗读课文,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

  2、师生合作朗诵全诗,品味诗歌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老师读主旨句及其副句,学生读其它)

  3、学生表演背诵,结束新课。

  《蜀道难》脍炙人口,至今至今传诵不衰。在这幅描绘蜀国古道的**大写意里,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险峻和峥嵘,写出了鬼斧神功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地融和在一起。从五丁开山写到六龙回日,从黄鹤难飞写到猿猴愁渡,又以猛虎长蛇的磨牙吮血,**如麻,影射唐朝天宝初年所谓太*盛世一片****背后潜伏的重重社会危机。让我们再次纵情诵读,感受诗人豪放飘逸的浪漫**情怀和他笔下高峻险要的蜀道。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引入蜀道:激发诵读兴趣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质疑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齐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句子概括。

  明确:“难”或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

  明确:“噫吁嚱”“长叹”“嗟”“长咨嗟”。

  2、诵读指导。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长叹”“嗟”“长咨嗟”之情?

  (1)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具体而言,即:

  ①能突出蜀道之山高、山危、人险的动词(谓语)、形容词(定语)应重读。

  ②反复出现的语句应重读。

  ③突出蜀道高峻雄奇的诗句应略快,高昂些;突出蜀道荒凉惨烈的诗句节奏略慢,声音低沉些。

  (2)本诗主旨句的诵读。

  本诗的主旨句三次出现,有力表达出作者对“蜀道难”的感叹,诵读时要读出各自的韵味。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神话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嚱”三个惊叹词重叠,更加重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此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要读得慢而伤感,要低调。)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句感叹蜀道的“凶险”。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

  3、尝试背诵。

  《蜀道难》全诗294字,如何快速背诵,而又不易遗忘?这里介绍一种方法——梳理思路记忆法。这种方法表现为:化整为零,边思考边诵读。

  梳理思路,实际上就是找行文方向与写作层次,变诗人的诗为自己头脑中的框架与路线。

  全诗三段。

  第一段,按思路,将其划分为四个板块来记忆。第一个板块总起,第二到四个板块写蜀道来历。

  第一个板块应题,可读记如下诗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重点强化“危(高)”和“难”字。

  第二个板块本应该正面描写蜀道难,但李白却化用历史传说,言秦、蜀不相往来。可读记如下诗句: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重点消化“何(多么)”“茫然(一无所知的样子)”“尔(那)”。

  第三个板块,诗歌拉回现实,并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天梯石栈相钩连”,写出了山势之高峻,蜀道之惊险,这种险途,谁敢通过?

  第四个板块,可从观察角度与写法层面来引导学生记忆: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板块,前两句是“面”,后两句是“点”,“六龙回日”和“扪参历井”句是想像,而“黄鹤”“猿猱”句是映衬。

  第二段分为三个板块来记忆。

  第一个板块,先设问作答,然后用鸟渲染愁情: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一个板块强化两个词,一是“畏途”,一是“愁”。

  第二个板块,是主旨句复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三个板块,先进行视觉描写,再进行听觉描写,进一步写蜀道之难,并劝诫人们别来蜀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第三段,可分两个板块识记。

  第一个板块是重笔描写剑阁险要: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这一个板块要注意记表现剑阁特点的词语,要注意“猛虎”“长蛇”的双关义。

  第二个板块,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诗人二度劝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课文的翻译: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晚上要警惕长蛇的**。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第二课时

  一、品味蜀道——明象析言探法

  (一)品读典型意象,揣摩蜀道“难”在哪里。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的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蜀道“难”在哪里?

  1、指名三位学生分别从课文1—3节找出蜀道的典型意象。

  明确:“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悲鸟”“子规”“连峰”“枯松”“瀑流”“剑阁”。

  2、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典型意象入诗?

  明确:这些意象能够表现出蜀道的“难”。

  3、结合诗中的意象,说说蜀道“难”在哪里?

  (1)难在“山高”。明确:通过直接感叹、自古不通、六龙回日、猿鹤难度、攀援体验极写山高。

  (2)难在“势险”。明确:通过直叹其险、水急、岩峭、鸟悲、松挂、人慌,多方烘托,极写其势之险。

  (3)难在“人凶”。明确:通过地险、人凶、战烈极写蜀道人事之险。

  (二)细读精彩诗句,赏析“言外之趣”。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蜀道之“难”?为什么?

  示例:(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故事,使我们仿佛听到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极富浪漫**的色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用“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上下对举的表达方式说明蜀道难行,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不仅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正面写山高(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的迂回,地势的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6)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诗人实写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全景式的惊险场景,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3、教师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三)研读神奇笔法,探寻艺术魅力。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评论这首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作者运用了怎样的神奇笔法来描摹蜀道之“难”?又是如何让笔底惊雷乍起的呢?

  示例:

  (1)想象丰富。思接千载,神骛八极,从辽阔的时空着手,想到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等神话传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2)夸张大胆。用“四万八千岁”写出隔绝历史之久;用“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写出蜀道山岭之高;用“百步九折”写青泥岭之盘旋曲折;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麻”写出蜀地之凶险。

  (3)侧面烘托。用“鹤猿愁度”“冲波逆折”“枯松倒挂”来烘托蜀道之险峻;用“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烘托蜀道之荒凉凄清;用“仰胁息”“抚膺坐长叹”“侧身西望长咨嗟”等切身感受来烘托蜀道峻险。

  (4)拟人生情。用“猿愁”“鸟悲”“瀑喧”,沟通了人与自然万物,对蜀道之险形成同感。

  (5)反复咏叹。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不仅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基调和旋律,而且有力地强化了诗歌感情。三次重复每一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情感的又一次深化。开篇处咏叹主旨句,是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一声长叹,直逼主题,直抒胸臆,同时也为下文描写蜀山的高危张本。诗的中间再次咏叹主旨句,有勾连前后的作用,既绾结前一层“蜀道高危骇人,凄凉万状”,又开启下一层“蜀道极其险恶,易守难攻”。结尾第三次咏叹主旨句,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既将“蜀道之难”的主题概括无余,又借助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留下深长意味。

  4、教师小结。李白通过大胆联想、极度夸张、反复烘托、生动拟人,反复咏叹,把“蜀道难”具体化了,使之可见、可闻、可触。蜀道高险,几不可攀,但终究有路可通;诗仙之韵,几不可及,也终有“章”可循。

  二、悟得蜀道——美读达意通情

  (一)老师提出探究性问题。

  《蜀道难》的寓意及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宋诗醇》中说“盖其诗笔势奇崛,词旨隐跃,往往求之不得”。**性的说法有:

  1、诗人描写了这个险象环生的蜀道,本身就有寄寓。暗示社会的风云变幻,险象丛生。

  2、第二节中作者来到蜀道时的感触: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就有寄寓。暗示自己当时失落、悲观的心情。

  3、“问君西游何时还”“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暗示自己对长安官场的恐惧,既想入仕,以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担心官场险恶,不能功成身退,充满了矛盾。

  (一)全班分小组**、辩论。(观点相同的为一组)

  第一小组提出的观点:《蜀道难》的寓意是“仕途坎坷”。

  理由:李白像**绝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做着兼济天下的美梦,但他又和一般文人不一样,他不希望走“科举”道路,而是经人举荐由布衣而一跃成为卿相。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才高八斗的他又来到长安,不但没人举荐他,生活也陷入了困顿,还结交了一帮小混混,被人家揍了一顿,粉碎了他“*步青云”的**美梦,这时他才明白“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心怀未酬之志离开了长安。

  第二小组提出的观点:蜀道难行,不如归去。

  理由:从文本来看,作者的思想是层层推进的:蜀道险——蜀道难行——不如归去。纵观全诗,蜀道难行之意贯穿首尾:无路时,不可行;有路处,亦难行。

  首先,山势高峻,路途曲折,不可行。

  其次,古木森森,鸟鸣凄凄,乱人心志,不可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失伴的枭鸟在古木间悲号,啼血的杜鹃在夜月下哀鸣,草木含悲,万壑生愁,风云变色,百兽震惶。人处其间,尚未迈步,然前行之志已顿失矣!

  第三,山鸣谷应,万壑震响,夺人魂魄,不可行。“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急流相汇,战鼓隆隆;瀑击岩壁,雷鸣阵阵;碎石翻滚,万壑震响。人行道中,恍如面临千军万马,两股战战,几难行矣!

  最后,战乱发生,其祸烈烈,尤不可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猛虎磨牙,长蛇吐信;阴风荡谷,鬼鸣啾啾。贪生怕死乃人之本性,当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时,趋利避害便会成为人的必然行动。对行者而言,萌生归意则是非常自然的了。

  (五)老师小结。

  对探究性的问题,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语)。

  五、活写“蜀道”:赏诗写诗表情、为诗人拟颁奖辞。

  示例:你从月光下走来,你轻挥衣袖,洒下一片浪漫情怀;你从蜀道上走来,你微微昂头,留下一身豪放气概;你从唐诗中走来,你挥洒文墨,记下一个鼎盛时代。

  你名中带“白”,的确,正如一张白纸,才可尽情在上面描绘出天马行空的想象,才可尽兴在上面挥写出任何豪迈、磅礴的气势,才可温柔地倾诉出那一片浪漫心境。

  一身傲气,惊世才华,是你;一派洒脱,写遍情怀,是你!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 4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扫除字词障碍,初步品位词语的妙用

  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重点:扫除文字障碍

  难点:理清课文思路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蜀道难

  李白,浪漫**诗人,读李白诗,我们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字里行间,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在他的诗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中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活动2【活动】检查预习

  鱼凫fú 石栈zhàn 猿猱náo 萦岩峦yíng 扪参mén

  抚膺yīng 飞湍tuān 喧豗huī 凋朱颜diāo 砯崖pīng

  活动3【讲授】讲授

  (三)文学知识

  1、作者: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浪漫**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官至供奉翰林,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形成了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

  诗仙李白从***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时仙逝。一生在**大地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报负。也集中**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征是:

  满腔的热情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中

  意象常常超于现实大胆的夸张

  2、后人评价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酒》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听朗读带

  3.诵读课文

  4.蜀道方位图

  长安——阳*关(洛阳)——剑阁——程度(锦都)

  古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起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

  (五)鉴赏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开国何茫然:……的样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那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回旋、倒流

  青泥何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百步九折萦岩峦:围绕

  扪参历井仰胁息:摸

  以手抚膺坐长叹:胸口

  词类活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调头

  猿猱欲度愁攀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发愁

  古今异义:可以横绝峨眉巅:古义:渡、越;今义:断绝、穷尽、走不通

  特殊句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

  (五)精读思考

  1.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答: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作用?

  答: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让读者产生探求的欲望。

  活动4【练习】课堂小练

  课堂小练:翻译句子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猿猱欲度愁攀援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第一段

  2.预习第二段文言知识

  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点拨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诵读感知风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学生诵读

  3[**]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一、朗读诗歌第一要注意节奏:划分节奏,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或按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语速: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者表达兴奋、激动情绪时语速应快。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诗句,诵读品味)

  三、品读诗歌情感(语言的节奏属于诗歌的外在结构,诗歌还有内在结构,就是诗歌的情感,情感的变化才使诗歌读来抑扬顿挫)

  1、找出这首诗中反复咏叹的诗句,集体朗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

  [明确]一叹高 (学生找出表现高的句子分析)

  [参考]: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的色彩;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诗歌的特点。

  [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的激情。

  二叹险(学生找出表现险的句子分析)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三叹乱(学生找出表现乱的句子分析)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 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小结] 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的表现手法

  四、探究: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学生分组讨论)

  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除了劝友人,品读诗歌,探究作者深层的写作意图

  前两叹是自然环境,后一叹是社会环境

  警告当时的**者,谨防**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狂傲的、用生命来追求**与洒脱的诗仙,却在诗歌的最后发出忧心社稷的沉重叹息,尽显伟大诗人的高尚灵魂和不朽的诗风。

  让我们再次朗诵诗歌,体会伟大诗仙的不朽之作。

Top